不得已的层层外包:背后的深层原因
在很多企业中,层层外包似乎成了常态。最初,我也不理解为什么很多项目和工作要外包出去。但随着在多个公司工作的经历,逐渐发现,绝大多数企业其实都是“草台班子”式的运营。国内很多企业家的模式也是**“裸商”**,管理松散,往往无法有效控制。很多企业家本身的财产不在国内,甚至家庭也不在国内,这使得他们更难对企业进行有效监管。如果过度监管,就可能面临社会舆论的压力,甚至被指责民营环境越来越差。
因此,政府类的采购项目在保障项目质量和完成度的过程中,往往不得不采取两种方式来规避风险:
-
有背景的国企承包:通过引入具有背景的国有企业,明确责任人,确保项目不会烂尾。虽然这种方式能降低烂尾的风险,但也不可避免地提高了项目的成本。
-
提高采购预算:原本50万元就能完成的项目,可能需要提高到70万元。增加的20万元预算,实际上是留给乙方的应急资金,用于应对可能出现的烂尾情况,保证项目在不顺利的情况下依然能够继续进行。
这一切类似于银行网贷和互联网网贷的利率差异。银行网贷通常要求较高的门槛,风控严格,坏账少,利率也相对较低。而互联网网贷的门槛低,风控宽松,坏账较多,利率自然就高。
政府基建项目:成本高昂的现实
在政府采购的基建项目中,项目的实施成本通常较高。很多基建项目的实施者主要是进城务工人员。这些人员不像企业里的员工那样容易管理,且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。因此,基建项目的成本不可避免地被推高。
以建筑行业为例,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差异也极大地影响了项目成本。在农村地区,建筑工人的日薪通常是200元,而进入城市工作后,日薪可达到400-500元。这意味着,进城务工人员的工资支出较高。此外,尽管一些工人一天能赚400-500元,但由于其工作时间较短,很多工人一个月的工作天数仅为15天,导致月收入并不稳定。
这一现象加剧了项目的人工成本,也使得基建项目的总体支出进一步增加。